《启迪观察》| 德国观点:中国——下一个创新强国

发布时间:

2021-02-02

中国曾经被世界诟病模仿西方设计和技术,但是现正逐渐成为一个创新强国。中国初创企业在这场转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值得细究。

《启迪观察》| 德国观点:中国——下一个创新强国

▲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曾经被世界诟病模仿西方设计和技术,但是现正逐渐成为一个创新强国。中国初创企业在这场转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值得细究。


外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的商业和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复制其他国家的创新来推动。这种看法反映了中国企业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历史纠纷。这也是与美国正在进行的贸易谈判的焦点之一。中国的这些“模仿家”备受瞩目,但他们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创新者。除了借鉴理念和想法,中国企业还凭借自身优势在渐进式创新方面取得了成功。他们在真正的颠覆性创新方面取得的进展也越来越多。


下面这些数字证实了“中国在新技术领域正在崛起”的观点。目前,中国在专利申请和获得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17年,中国专利申请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欧盟前五大国家专利申请量的总和。加大研发投入的战略决策的结果是技术专利数量的激增。2000年至2016年,中国研发投资年均增长18%,而美国和欧盟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4%和5%。因此,中国国内研发支出总额仅次于美国,而且正在迅速迎头赶上。此外,越来越多的顶尖大学也将中国选为科研基地。


创新驱动


一些决定性因素推动了中国的创新发展。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也许就是强调战略方向和相关支持的政府领导和决策。“中国制造2025”计划强调了十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领域,这些领域将在未来十年内进行改革,并推动中国成为创新领域的国际领先者。


“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复制太阳能电池板行业和民用无人机生产行业的成功经验。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国,而民用无人机生产的全球市场则是由深圳的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JI)等公司主导。类似地,中国打算在青岛建立一个国家高铁创新中心,并正在积极探索无轨电车。无轨电车是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的混合体,依靠橡胶轮胎运行。在过去的两年里,高速铁路的自动驾驶模式也一直在测试当中。


中国的企业在积极利用政府政策创造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监管支持力度也与当地市场规模相契合。中国是世界上中产阶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也使得中国企业能在不向海外销售产品的情况下,通过高水平的生产方式实现规模效率和成本节约。这种方式使中国的这些企业能够建立广泛的国内制造生态系统。


这种生态系统不仅在家用电器等更传统的应用领域帮助到这些企业,还在半导体、超级计算机、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现了快速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国内竞争、成本增加和市场饱和,中国企业进一步推动自身进行创新。受到这些外部诱因的推动,中国企业迸发出大胆的实验精神和深刻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消费性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公司——海尔集团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


创业型国家


除了国内的机构、大学和公司,具有企业家精神、充满活力的初创企业对中国创新的整体增长也功不可没。在许多方面,中国初创企业与硅谷及美国和欧洲的其他科技中心的想象力和技术实力不相上下,甚至略高一筹。事实上,2018年中国有149家独角兽企业,占全球总数的40%,而美国只有146家。在全球估值最高的100家独角兽企业中,有31家来自中国。


许多中国初创企业都是数字经济的一份子。与大型企业相比,他们更加灵活和敏捷,这使得初创企业能够解决当前价值链中低效和落后的问题,以及如何快速采用新技术方面的问题。


因此,许多创新创业公司都建立在软件、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竞争优势之上。他们利用这些优势来为诸如医疗保健和医药、教育、娱乐、零售和出行等行业提供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中国的科技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正积极为这些初创企业提供资金和投资,同时也在集团自身内部进行开发来获取类似的能力。


除了政府政策和初创企业在新兴技术方面的能力之外,中国人口数量及他们对新技术和解决方案的需求也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例如,网络约车服务的快速增长,部分原因是很多人想通过当司机来贴补他们的收入。同样,奥纬咨询(Oliver Wyman)最近进行的人口出行调查显示,33%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非常有可能”从公共交通转向选择自动驾驶汽车,而美国和德国分别只有13%和12%。另有50%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可能”会转而选择自动驾驶汽车。


在中国创新型初创企业的成功案例中,有五个因素显而易见。首先,他们采取强烈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并提出明确的价值主张。其次,他们与那些愿意在必要时外包的老牌企业进行合作。第三,他们能够获得资金支持——不仅来自科技巨头,还包括风险投资家、私募股权公司和现有企业在内的投资者。第四,他们在自由试验和专注于产品之间保持平衡。最后,他们善于培育和利用生态系统。


跃进中的人工智能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崛起,这是其在颠覆性创新方面取得进展的最好例证之一。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引用次数和专利数量居全球之冠,拥有全球约10%的人工智能人才库。中国拥有超过1000家人工智能公司,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北京有大约400个这样的公司,是世界上人工智能公司最密集的城市。就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获得的风险投资而言,中国也是全球领先者。中国的科技巨头还通过内部人才培养、实验室和数十亿美元的研发投入,专注于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产品。


所有的这些投入都是因为有一个清晰的愿景,即到2020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到2025年实现重大突破,到2030年取得世界领先地位。政府已经降低了该行业的准入门槛,并允许其能够访问最重要的人工智能资源——原始数据。例如,对于人脸识别初创公司来说,访问拥有160万张人脸的数据库至关重要,这类公司主要是为公共安全、边境控制和金融解决方案等智能安全平台开发产品。在国内电信和计算机巨头提供的强大硬件的支持下,大规模的数据访问使中国初创企业能够开发出更全面的算法。


截至2019年6月,中国有超过8.5亿互联网用户。因此,中国的科技公司可以通过网络内容、在线浏览、应用程序交互、数字购物、声音数据库和其他方式大规模收集数据。在中国,对消费者有利的行为尤为重要,因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更有可能为了获得更好的应用功能而选择牺牲隐私。例如,微信的服务器每天记录超过1亿次呼叫,这对于开发强大的语音识别功能十分有利。


而没有自己数据池的初创公司可以通过与目标行业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以医疗保健为例,领先的初创公司与全国各地的医生和医院广泛合作,收集和处理数据,以优化他们的算法。这些数据使他们能够开发智能医学成像、研究临床决策支持平台,从而支持更快、更准确的诊断并改进治疗解决方案。还有一个例子,创业企业从视频流和机动车识别数据库中搜集微观数据来研究城市交通管理。中国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大多精于语音和视觉产品以及自然语言处理,而在其他方面如相关硬件研发生产上相对薄弱,从而在自动驾驶汽车开发等领域仍落后于欧美同行。然而,中国正汇聚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力量来培育这些生态系统。


前路漫漫


中国的机构、企业和初创企业利用积极的监管和经济风向,推动中国创新的增长。国内市场有助于企业维持高水平的生产,使中国生产商在进军全球市场之前具备经济可行性。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鼓励了他们努力创新。这促使中国企业采取创新手段,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并满足客户的需求,解决现有系统的落后和效率低下问题,同时还能瞄准新的客户群。展望未来,这些公司需要在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积累专业知识,以完善其产品和工艺创新。


欧洲和美国应如何应对中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变?如果西方国家想要保持其竞争优势,它们就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为协同创新的蓬勃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采用中国初创企业的技术和趋势。最近有一个例子,Facebook和其他社交媒体渠道希望进入跨平台的移动支付系统,模仿中国的微信等超级应用。


相比之下,中国的初创企业需要灌输更多的全球思维。在过去,甚至在今天,大多数中国初创企业都专注于国内市场。考虑到中国国内市场的规模,这无可厚非。然而,要想成为全球领导者,中国初创企业需要开始制定针对国际市场的统一战略计划。就像字节跳动(Bytedance)的短视频媒体应用TikTok一样,创业公司在向全球推出解决方案时需要灵活性,以充分利用先发优势。否则,中国的一些初创企业不断失败也不足为奇。无论如何,他们的想法以及他们对创业精神的投入所带来的技术和社会转变,不仅对中国,甚至对全球都将产生持久的影响。